“目前有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但我已经签了三方协议了,想毁约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啊?!”“急!急!急!有谁知道xx公司的违约金是多少吗?马上要签协议了,请哪位知情的大虾帮帮忙……”近日,不少有关讨论毁约的帖子出现在各大校园的BBS网站上。
某人才机构日前的调查显示,企业平均遭到20%的聘用学生毁约。毁约率上升会造成资源浪费,形成企业、学生和高校就业办都不愿见到的三输局面。
求职者说:毁约是件“平常事”
武汉某高校应届毕业生李晔,正准备与成都的一家咨询公司毁约。去年11月,李晔与该公司签约,并前往实习。但3个月后,他发现自己不太适应公司文化,加班、超负荷的工作几乎让他有些喘不过气来,经过三思,最终选择了放弃,所以,今年3月,在他收到另外一家位于上海的金融公司的Offer后,毅然决定到上海的那家公司报到。
复旦大学的小徐最近也正为这事烦恼,已经拿到录用通知的那家单位要求这一周内就要和他签约,而另外一家让他更中意的单位还在最后决策中,是“签约”还是“不签”让他头疼。放弃眼前这家不错的单位太可惜,可他还是想再等等那家薪水更高、机会更好的单位。最后,在父母和朋友的建议下,他选择先和不错的这家单位签约“保底”,等更理想的单位来了通知再毁约。眼下,他正到处打听这家单位的违约金数额。
事实上,尽管近几年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大学生毁约现象却从未减少,即便付出高额违约金,在“骑驴找马”的心态下,毁约似乎已成了“平常事”,难道只能任其发展,企业一筹莫展吗?
企业说:毁约让我们很被动
拿着Offer,稍有不如意,就快速和用人单位说再见,看起来很酷,但这种行为不仅不被用人单位认可,也会给下一次求职带来障碍。
有HR表示:“这几年,我们企业在招聘时就曾频繁遇到过大学生毁约的情况。有的学生与我们签合同只是担心就业压力,图个心里兜底,如果他们毁约,我们很被动啊。”
为了防止毕业生毁约,不少单位在与毕业生签订就业意向前,都被告知要收取“高额”的违约金,甚至还有一部分企业,联合企业组建了学生诚信档案,将毁约学生列入诚信“黑名单”,一旦学生毁约后就会被记录在案,拒绝他今后在本组织的其他任何企业求职……“种种方法都试了,但有些毕业生宁愿受罚也不愿继续履行合同,我们真的很难堪”,某咨询公司HR说。
其实,企业除了用强制的手段来防止毕业生毁约,还应该审视自身的问题,比如,重视雇主品牌的建立和传播,对自身有合理的定位,筛选合适的院校和毕业生。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学生对职位的期望,合理调整雇主品牌传播的内容和方式。
很多毕业生愿意弃你而选他,说明企业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他们或许希望获取的职位与专业对口,企业有透明晋升制度,清晰的培训计划,能够提供发挥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空间等等。 本报综合
减少毕业生毁约的几率,不光是毕业生要
加强自己的诚信,企业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
同时也需要高校的共同努力。如清华大学规定,对于毁约学生,要在网站上进行为期两周的公示,还制订了具体的措施,如不再提供三方协议等;复旦大学也明确规定,每名应届毕业生在求职时只能毁约一次。也明确规定,每名应届毕业生在求职时只能毁约一次。
转载自《人力资源报》
Copyright C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德聚贤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3-6987987 13365633987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渠道) 皖B2-20200437
地址:安徽省宣城市广德经济开发区隆兴花园4号楼106商铺 EMAIL:189185959@qq.com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