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达38%,恐惧心理是主因。
在职业教育中,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问题。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
21岁的罗宇(化名),职高毕业,独生子。他有过三次工作经历,但都草草结束,第一次辞职是因为无法接受同事的玩笑而闹打架,第二次是觉得被孤立无法忍受,第三次是上司要他做东请客他觉得上司想占他便宜。罗宇自认无法适应职场中的人际交往,对上班产生了恐惧,不管父母如何唠叨,他就是不敢出门找工作,赖在家里已经半年。
第一份工作:江苏某电子车间
时长:近一年
辞职原因:不太熟的同事竟然拿他开玩笑
“我觉得人际关系处理上有问题。”罗宇说,他的第一份工作在江苏某电子车间上班。“那是一次上班打考勤卡,一个不太熟的同事拿我开了个玩笑,因为这个玩笑我们发生口角并打了一架。”冲突过后,他觉得公司里的人很难相处,于是就离开了公司。“这是我第一份工作,也是目前为止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份工作——近一年时间,当时一个朋友劝我,让我干满月领工资再走,但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和同事相处,工资没要就走了。”
第二份工作:重庆某大型电子制造厂
时长:半年
辞职原因:别的同事都能有说有笑,他却找不到人说话
罗宇在离开江苏后,又到了重庆某大型电子制造厂,但他只在这呆了半年。罗宇认为,最终迫使他离职的原因是被“同事孤立了”。“在重庆沙坪坝大学城的电子厂,我和同事间很少沟通,我从小就没有过集体生活,在厂里也没有住集体宿舍。”罗宇说,他和同事就像一个机器人似的,上班重复同一个动作,下班招呼不打就回家。“奇怪的是,其他同事之间都能有说有笑,我不开心的时候也没人来听我倾诉,我也找不到人说话,这种人际关系太冷漠了,那种气氛令人窒息。”罗宇甚至不愿回忆,到底是怎么和同事相处的。
第三份工作:摩托制造厂
时长:3个月
辞职原因:领导希望他请客吃饭,他觉得领导在索贿
罗宇又在摩托制造厂找到了工作,但只呆了3个月。“不知道怎么和领导相处,我又走了。”罗宇说,从摩托厂辞职,是因为有一次领导通过一个相熟的同事,转告他希望他能做东请客吃饭,同事们说,这或许是领导要帮他搞好同事关系,但是他的理解却是这个领导想贪他的便宜、是明目张胆的索贿。“我当然没有请客,领导也觉得我不懂事。我注意到,领导看见别人都是笑脸,看见我就是苦瓜脸。”罗宇称。
罗宇自述:
我在江苏曾受过欺骗,或许是这个原因,使得我对同事和上司都抱有怀疑心态。
在江苏,有个女的说她出了车祸,车子有问题,找我借银行卡。我出于好心,就把密码告诉了对方。我当时才领了工资,一共1000元,花了100元买鞋子,剩余900元都被骗子取走了。
最近我们家族里也出现了矛盾,亲友之间为经济利益反目成仇,连亲人都这样了,何况是同事。
我也试过在某电信公司做销售,但有些顾客比我还专业,问的问题我都不知道,我又不知道怎么向同事请教。现在,我一找工作就紧张,不愿与陌生人接触,一见人多就心跳加速。
罗宇或许不是唯一一个因为恐惧心理和无法处理人际关系而不敢面对职场的人,只是他的表现太明显。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更多地把关注点放在了理论和技能的培养上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则不是那么重视,这其实是个误区。作为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拥有过硬的技能,掌握实践一线的操作能力,这些固然重要,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也不能小视。从某种意义上说,毕业生的人文素质如何,决定了其能否可持续发展。
罗宇只是一个个案,由于他心理素质上的缺失给他的职业生涯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如果职业院校不将心理素质的培养建立起来,那么,很可能出现更多“罗宇型”的人,到最后不仅学生受害,甚至有可能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
近年来,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院校应给学生提供心理健康保障
给教师提供培训提高其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
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需要职业院校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
开展活动获得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据调查,很多职校生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因此,职业院校可以通过不定期开展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
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意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开设有关心理课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目前,不少职业院校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很多职业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教育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给职业院校提供专业人员的保障,保证心理健康服务的顺利展开。
职业院校目前可以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本报综合
写在最后
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能够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不容易,所以在工作的前两三个月,学生们大都能像“林妹妹进了荣国府”一样,小心谨慎、多看少说、努力做事、不怕辛苦,也就是说他们大都努力地做好一个“小媳妇”的角色。
由于刚入职场,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不强,很多人依旧沿用着学生时代“直来直去”的方式进行交流,必然会让他们在职场上处处碰壁,甚至受到挤压,从而产生职场恐惧心理。
据介绍,这是造成职场新人类们“黑色时段”的主要原因,很多有个性的年轻人扔下三个字“不干了”而潇洒走人,也有一些人由于工作中处处碰壁无法适应而被用人单位“劝退”。
有关专家表示,既然刚刚入职的人被称为“职场婴儿”,那么婴儿就需要有人去呵护和引导,帮助他们断奶,使他们尽快成熟地面对职场。就如同所有的婴儿都有断奶期的烦躁一样,几乎所有的职场新人也都有刚刚入职的不适应,这也需要看新人自己如何对待。
作为企业来说,有必要对刚入职的新人有所关心和关注,帮助他们渡过这段“黑色时段”,不管对企业还是职场新人而言都是好事。
Copyright C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德聚贤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3-6987987 13365633987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渠道) 皖B2-20200437
地址:安徽省宣城市广德经济开发区隆兴花园4号楼106商铺 EMAIL:189185959@qq.com
Powered by PHPYun.